第三百零四章 折辱-《重生之跃龙门》
第(2/3)页
我中学毕业时,收到了mIT、ca1的录取通知书,计算机专业、全额奖学金,但我放弃了,宁愿去哈佛念没有奖学金的经济学专业。如果是出于就业、薪水考虑,十五年前的计算机专业远比经济学更有前途,即使是现在也一样。
为什么?兴趣,象我这样的第二代移民,尚且在选择人生的职业方向时,更注重理想与兴趣而非职业前景,你就可想而知那些白人。”
李家明若有所思,所以那些美国的生、化专业甚至是哲学专业等冷僻专业博士,在无法进入大学或公司就业时,会选择降低标准。
“yes!他们学习是出于兴趣,而不是回报,你可以去中学、小学里看看,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不在少数。我以前的化学老师,就是斯坦福毕业的博士,一边教学一边继续他热爱的化学研究。”
思索片刻,李家明反驳道:“no,还有个问题,那就国籍的问题。”
“no,能拿到博士学位的人,申请美国国籍、居留权并不难,只要没有犯罪纪录,移民局根本不会为难。主要还是文化,亚裔尤其是东亚民族,把出人头地看得比理想更重,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实验室里做博士后,也不愿意去降低就业标准。
ming,一个中学教师的薪水加福利,一年大概有4万美元左右,已经可以让他们有个体面的生活。当然,我不否认为了更廉价的高级劳动力,政府大量给外国博士签证,让他们来美国大学的实验室做博士后。”
想明白了的李家明不禁苦笑,热爱某个专业与在某个专业里勤奋钻研,这是两码子事。能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对其专业有足够的热爱,这才会有那该死的1%灵感。
时代不同了,各专业都已经展到了极高的高度,想突破前人的成就,谈何容易?唉,不成疯魔不成活,在美国这样各领域都高度达的国家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某项事业,即使你有再高的天分,又如何会取得成功?
换句话说,现在那些在实验室里苦熬的博士后们,虽然个个智商群,但大部分人的潜力已经挖干净了,只能是充当别人的科研助手,很难自己去研究一些什么,因为他们并不热爱这一专业,从事这一专业是为了绿卡、入籍、出人头地。
“yes,学术界比商界、政界其实更为简单一些,如果你确实出类拔萃,没人会故意为难你的。美国是个商业社会,学校需要确立其学术地位去吸引学生、捐款、政府资金,也不会允许有刻意打压、歧视,大体上是公平竞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