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沙米尔原名伊扎克・耶斯特尼茨基。在中学时,加入了“贝塔”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青少年组织,为表明自己誓死不渝的犹太复国主义决心,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沙米尔”,希伯莱语的意思是“石块”,“坚硬的物体”。1935年,为反对德国法西斯,沙米尔告别父母,一个人来到当时英国委任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第二年,他加入犹太军事武装组织“伊尔贡”。这一组织当时处于秘密状态,主张通过极端的暴力手段解决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争端,同时竭力反对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也就在同时间,任海济派人找上了他。在任海济的极力怂恿下,沙米尔来到德国。作为任海济与犹太人之间连接的桥梁。与沙米尔的第一次会晤使他顺利得到了“西格恩”的效忠。作为交换条件则是他协助犹太人复国。 不了解沙米尔与“伊尔贡”的人或许会认为任海济做了一个很好的交易。凭着一张空头支票换得一群死士。可其中真正的痛苦之有任海济自己知道。与沙米尔的谈判就如走钢丝,一个不小心便是粉身碎骨的下场。或许“伊尔贡”各位不太熟悉。在历史上1940年北非战争爆发后这个组织中的多数成员加入了英国北非外籍军团对抗德国法西斯。但沙米尔与他的战友亚伯拉罕・斯特恩却率领一部分人从中**出来,建立了名为“斯特恩邦”的暴力集团,又被称为“铁血团”。说好听的便是:他们主张通过更为残酷的途径打击包括英国在内的一切阻碍犹太复国主义的力量。说难听点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极端恐怖分子。与之后的本・拉*连这个名字都要回避,这世界实在太和谐了。相比,他们所欠缺的只不过是极端的宗教信仰而已。 现在能体会到任海济当初面对的巨大压力了吧!在一群只靠拳头说话的流氓中要以一张嘴来说动他们是多么痛苦与危险的事。 “那么,你今天来是为了什么?”斯特恩盯着任海济,他试图从对方脸部细微的表情变化看出些端倪。 “我有两件事。”见对方没有任何反应,任海济接着说,“第一,是关于‘水晶之夜’的后续。” “‘水晶之夜’?哼,哼!”沙米尔冷笑两声,“还真是很好的形容啊!” “我不是来和你讨论用词是否恰当的。沙米尔阁下。”任海济很强势地说到。在外交技巧上任海济很有分寸,知道在某些时候必须强硬,对方才不会对你视若无物。 沙米尔耸了耸肩,做了个无所谓的动作。虽然他的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任海济却丝毫不敢大意。扮猪吃老虎,笑面虎,带着多个面具善长变脸的人任海济见得多了,当然,他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我已经暂时说服希特勒放松对犹太人的压制。所以,我希望犹太人也能拿出足够的诚意,让那个小胡子同意继续由我负责犹太人的一切相关事务。” 斯特恩点了点头,他已经从情报网得知任海济所说的话是事实。虽然这个消息是绕了一个很大的圈,越过太平洋,经过美国后再传到他耳中。 “那么,你希望我们怎么做?” “我希望你们能通过外国的犹太组织每月向德国『政府』提供一笔捐款,名义上用以保证在德国生活的犹太人的生命安全。” 任海济的话音刚落,沙米尔的拳头便狠狠落在桌上,沉闷的声响在小小的房间内响起。伴随着他的动作,原本分散在四周的人群向坐着的任海济微微靠拢。只要沙米尔一声令下,他们便立刻将这个德国副元首撕成碎片。 “这和我们当初约定的不一样!”沙米尔大声吼着,“你当初是怎么答应我们的?现在居然还要我们花钱买回那些同胞的『性』命?!我早就该明白,纳粹党没一个好东西。犹太人的复国之路应该由我们犹太人自己掌握才对!”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