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五章 大英帝国终结的序曲(16)-《千年帝国的兴亡》


    第(2/3)页

    忧的是,就算自己想往德军陷阱中跳,恐怕也没有这个机会了。由陆军统帅部最新的调令已经出现在了他面前,与调令一起出现的还有奥金莱克。

    前文就已经说过,丘吉尔是个优秀的军官。但他的战术经验都是上次大战的,是过时的。现在丘吉尔的表现更符合他现在坐着的这个位置。对,他是个政客。对于目前战事,丘吉尔总是希望能从前线不停传回捷报,鼓舞英国民众的士气和增加英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可是现实总是与理想有巨大差距。就好比我们都希望每年的工资不停向上涨,物价不停向下跌。可每年物价涨幅都比工资要大一样。

    北大西洋航线上噩耗频传,这条航线上的运输船队几乎没有一支能平安到达英国本土的。英伦三岛的物资日渐匮乏,如果不是非洲航线上,德军潜艇数量不足。恐怕大英帝国早就可以高举双手投降了。

    对欧洲大陆的空袭计划已经搁浅。德军夜间战斗机群与密集配置的88mm防空炮,让任何试图对德国工业区进行轰炸的机群都会遭到无情的打击。巨大的人员与装备的损失不是物资日渐匮乏的英伦三岛现在能支持的。

    地中海战场上,在马耳他岛陷落并成为德军航空队驻地后。集中了精锐部队的希腊战场在抵抗了近3个月后宣告失败。克里特岛更是在希腊战场结束后1周内陷落。而占领克里特岛的德国人居然几乎都是从天而降。这简直就是在往皇家空军的脸上狠狠抽了两耳光。大英帝国最自傲的皇家海军与皇家空军在德国人的攻击下,只有勉强招架之功,没有丝毫还手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丘吉尔对北非战场的看重就不难理解了。不过韦维尔依然让他失望了。

    苏尔特地区,只差一步就能进入的黎波里时,却停止前进。将部队抽调至希腊。

    艾季达比亚未能成功切断德军补给线。甚至让德国人追在身后一路跑遍整个昔兰尼加地区。

    现在连托布鲁克都落入德国人手中。导致北非英军只能从利比亚撤退,逃回埃及。

    以上三条,无论哪条都让丘吉尔有足够理由将韦维尔从这个位置上撤下来。当然仔细推敲的话,以上三条都不足以让韦维尔离开他的位置。

    韦维尔停止苏尔特地区的军事行动没有任何问题。昔兰尼加地区有足够空间让英军逐步退守。那优先保证希腊与克里特岛的安全非常正确。只是没有人想到,刚刚到达北非的德军会这么快展开行动。

    艾季达比亚切断德军补给线的军事行动也没有任何问题。联军部队最害怕的便是各部队之间各怀鬼胎。德意两军的分裂是韦维尔一举解决北非问题的最好机会。只是没有人想到,德意两军的不和是德国副元首一手策划的。而德国副元首更是借英军之手将意军中的反对势力一举铲除。他将德意联军化为一整支部队,迅速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至于托布鲁克的陷落则是希腊战役与“艾季达比亚战役”失败后的副产品。从希腊战场上撤回的英军精锐需要时间完成休整后才能投入战场。而“艾季达比亚战役”被德军故意放回来的部队则成了德军追击部队的“向导”。一直到托布鲁克保卫战开始之前,由“艾季达比亚战役”与昔兰尼加各据点成功撤回的部队仅2千人左右。而德国人又不计损失的强攻托布鲁克。此时的托布鲁克实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陷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过丘吉尔不管这些。他要的是胜利!是捷报!不管你用什么手段,只有军事行动的胜利才是最重要的。很明显,韦维尔不能满足他的期望。由此看来,丘吉尔这个秃顶的胖子也是个缺乏耐心的人。他不可能给韦维尔更多的时间来证明自己,于是奥金莱克到达亚历山大港,接替韦维尔的位置。

    说来有些搞笑。因为德国人占领了马耳他岛。地中海中段的制空权与制海权都在德军手中。于是奥金莱克成为所有英军高级指挥官中第一位乘坐潜水艇,趁夜偷偷『摸』『摸』驶过苏尔特湾地区到达埃及的军官。也多亏了英军还占据着直布罗陀海峡,让德军驱逐舰无法驶入地中海。也多亏了意大利海军的胆小,没有驱逐舰在这片海域不停巡逻。否则恐怕奥金莱克还没到埃及,就与他乘坐的潜艇一起沉入海底了。之后的韦维尔与奥康纳恐怕会有幸成为第二个与第三个乘潜艇离开埃及,返回英伦三岛的英军指挥官。当然,前提与奥金莱克一样,他们没有消失在地中海碧蓝的海水之下。

    奥康纳没有像历史上那样成为德军的俘虏,那是因为昔兰尼加南侧的“瓦『露』基利”前进速度过慢,让他有足够时间逃回埃及。不过尼姆就没那么幸运了。沿海岸线推进的德国第5装甲师在隆美尔指挥下一路狂奔,尼姆不幸被第5装甲师俘虏。与莫斯特一样,很快就会被运回德国,送入德国战俘营中。

    任海济坐在ju52的机舱中,这架最高统帅部所属的运输机正收起起落架,缓缓爬升。不得不佩服这架飞机的驾驶员的技术,他们能将这架大型运输机在仅2000米左右的跑道上起飞与降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