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改变与未变的历史(7)-《千年帝国的兴亡》


    第(2/3)页

    由纳粹党控制的“走狗”――《人民观察家报》在第一时间便对卡廷森林挖掘出的500多具波军尸体进行了详细描写,同时附上了大量现场拍摄的照片。迪姆凭借着与希特勒小姐的良好关系,成为《人民观察家报》的特遣记者。当他出发的时候还引来报社内一群同僚羡慕与嫉妒的眼神。《人民观察家报》的主编更是一脸阴沉,心情复杂。那个自己当初根本不放在眼中的外来者,恐怕用不了多少时间就会在希特勒小姐的支持下取代自己的位置。

    迪姆送回的文字报道与大量照片立刻在德国引起轩然大波,《人民观察家报》当天的报纸总共用了8个版面来刊登这些报道与照片。尽管在文字报道中出现了大量“可能”,“或许”,“我猜测”这样并不确定的词。但这份报纸依然在德国民众手中疯传,因为迪姆在书写文字内容的时候,引用了大量希特勒小姐的话。对于曾一度陷入绝望的德国人民来说,元首与副元首更多是通过行动带给他们胜利的荣光,而希特勒小姐却是通过言语给予他们生活下去的希望与勇气的人。

    德国人的报纸发行没过几天,几乎全欧洲国家的报纸上都出现了有关卡廷森林的报道。当然在重视程度上远比不上德国。有的国家报纸甚至只是略微一提,毕竟在“国际红十字会”的调查结果出来前,除了德国,谁都不愿把话说得太满。以免日后一旦出现差错,难以自圆其说。

    比较让人意外的是,德国人的报纸居然在英国与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人向德国『政府』提出请求,希望德国『政府』能允许更多美国人前往卡廷森林参与调查,并保证这些美国人的安全。

    海峡对岸的英国人虽然不像美国那样要求德国『政府』允许自己的人入境。除去两国处于交战状态,严防对方间谍外。英国人眼下最重要的是处理英伦三岛上的问题。

    “敦刻尔克大撤退”在当初被视为一场伟大的胜利。不过随着“格陵兰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败,这场原本的伟大胜利逐渐向麻烦转变。

    德国海军庞大的潜艇数量在最重要的北大西洋航线上肆意出击。德国海军中的伪装袭击舰与大型水面舰只,外加“齐柏林”的空中侦察,又几乎掌握了所有盟军运输船的动向。于是由加拿大与美国运往英伦三岛的物资大部分都被击沉在北大西洋冰冷的海水中。

    英国地中海航线,虽然没有德军潜艇的埋伏。但由克里特岛,马耳他岛以及托布鲁克上起飞的轰炸机几乎涵盖了地中海以东所有区域。妄图趁夜闯过德军的空中封锁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速度缓慢的运输船队不可能在天亮前到达英国空军的活动范围。运输船队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德军在天亮后开始的空中侦察没有发现他们。于是由东南亚与澳大利亚送往英伦三岛的物资只能绕道波涛汹涌,惊涛骇浪随处可见的好望角,经过非洲航线前往英伦三岛。

    与德军潜艇密布的北大西洋航线相比,非洲航线显然要安全的多。不过由爱尔兰岛南侧开始,依然是德军潜艇的活动范围。商船还是需要经历这段恶梦的航线,才能抵达英国。在德军严密的封锁之下,英伦三岛获得的物资补给量每天下降。如果不能尽快打破德军海上封锁,那不用等德军登陆,他们就自己先崩溃了。

    由敦刻尔克撤回的近30万各国联军每天都在消耗着大量补给。反攻欧洲大陆的日子遥遥无期,物资又日益匮乏,多国联军中有些部队的士气开始下降,然后这种悲观的气氛迅速在联军中蔓延。外加英国人与法国人与本就不和,先前还有共同的敌人――德国人在面前,他们才能暂时抛弃成见,团结在一起。不过现在看来,想在1、2年内与德国人交战是现实的。当内部矛盾无法转化为外部矛盾的时候,丘吉尔内阁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缓和内部矛盾。

    现在德国人有关卡廷森林的报纸出现在英国,立刻让丘吉尔急的上串下跳。波兰流亡『政府』在第一时间,语气强硬的向苏联寻求真想。大有一副:你不给我个合理的解释,我就和你断交的气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