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在斯大林与沙波什尼科夫决定以波罗的海三国为冬季反攻主要目标后,朱可夫这里的补给几乎陷入了停顿。而他的对手曼施坦因虽然同样受补给困扰,却靠着优先补给的特权在乌克兰的平原上充分发挥全装甲部队的机动优势,通过不停骚扰成功阻止了南方方面军的推进。朱可夫见自己这里士兵疲劳,补给不足再继续打下去有向“烂仗”方向发展的趋势,于是干脆下令部队停止进攻,开始休整。而被朱可夫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的曼施坦因也见好就收,将部队后撤后非常有默契的与苏军对望。似乎双方都指望能靠眼神来杀死对方。 对面德军非常有默契的同时停止了军事行动。朱可夫有足够的时间来审视整个战局。在3月24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沉寂了近半年后不等大地干燥,便再次发动猛烈攻击的行为立刻引起了朱可夫的重视。朱可夫一人不停推演了数次后,得到一个另他自己都为之恐惧,同时也感到好笑的结果。 德军的目标很可能是斯摩棱斯克北面的卢基或者是更北面的霍尔姆。目的是在今年年内一举砸断西北方面军的左臂,迫使列宁格勒失去牵制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的作用。而北方集团军群的出击,很可能是在中央集团军群的配合下,合围那些爱沙尼亚境内的苏军精锐部队。之后反攻列宁格勒。 不过在得到这个结果后,朱可夫又突然对自己的判断感到好笑。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不顾后勤补给,狂奔220公里去占领霍尔姆?还没等他们跑到那里就会先被占据着斯摩棱斯克的西方方面军一举端掉他们的后勤补给线。就算补给线不受威胁,在泥泞的土地上他们也跑不出每天30公里的速度。加里宁方面军的科涅夫有足够的时间重新调集部队。对于科涅夫的能力,朱可夫还是抱有绝对的信心。再后退一步,即便德军能跑过这220公里,顺利占领霍尔姆,他们此刻也已经是筋疲力尽。他们考什么来支援北方集团军群的行动。 朱可夫觉得自己有些“杞人忧天”了。不过他还是将自己的判断通过电报形式递交给了斯大林。 朱可夫自己都觉得自己的判断属于“杞人忧天”,斯大林与沙波什尼科夫同样认为朱可夫是吃饱了饭没事干,属于瞎操心那种。“劳师以袭远”的最终结果只有“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德国人的目标如果真是霍尔姆,唯一的解释就只有:他们的指挥官是个疯子。 趁对方后方空虚,长途奔袭的战略只适合小规模精锐部队。某些在理论上可行的东西,往往在实战中根本行不通。如果他们真敢这么做,苏军很乐意给他们一个教训。 嗯……好吧。任海济其实就是个疯子,就是个“只会理论”的家伙,就是个“安东尼・霍克之流”…… ----------------- 安东尼・霍克:田中大神笔下《银河英雄传说》中自由同盟的参谋长。就是这个只会理论的家伙在杨威利占领了伊谢尔伦要塞后主张反攻帝国。结果对困难估计不足,导致自由同盟诸多名将阵亡,自由同盟从此一蹶不振。 “安东尼・霍克之流”:在终结众多兄弟中,用这个称呼指代理论分数很高,实战一团乱的人。比如在本书的同名游戏中,最初考试考了满分,最后非故意,非自愿打出历史结局的人战略胜利太少^_^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