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 另一边。 天云观。 朱长夜看着已经陷入怀疑人生的解缙,平静道:“不知者无罪,解先生有如此胸襟,并没有因为贫道激烈的言辞,从而心生怨恨,贫道佩服。” 解缙苦笑:“和老道长比,在下,差远了,在下知道和老道长您的差距,今日多谢您的提点,在下先行告辞。” 说完,他转头便走。 傅友文也不便在此多待着,笑着看了一眼朱长夜,点点头,便也跟着离去了。 二人走后,朱雄英走了出来。 “师尊,您这也太厉害了,能把解才子那刺头都给制服气。” 朱雄英由衷开口。 朱长夜不以为意,笑道:“没什么,或许只是活的久点,就比你们这些年轻人,包括你爷爷都看得更远。” 刚才他在骂解缙,其实另一层意思也是救这才子。 解缙的才华自不必说,眼光更是独特,不说别的,能在现在这个时间段,看出藩王之弊,这就注定了解缙的眼光和能力都很强。 和黄子澄不同,黄子澄是在朱允炆登基之后要求削藩,有自己私心在。 但现在这个时间点,儿子朱元璋还在位,解缙就敢这么仗义直言,这说明解缙的目的更纯粹,目光更为深远。 虽然朱元璋不认同削藩之策,但这并不能掩盖解缙的能力。 寻及此,朱长夜看着朱雄英道:“雄英,你能不能建议你爷爷,不要将解缙贬去江西。” “啊?”朱雄英错愕,想了想,回道:“师尊,我尽量!” 他目光认真。 是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了。 朱长夜嗯了一声。 随后便招呼朱雄英,开始今日的修炼。 修炼至一半,朱允熥和朱柏也是过来,二人则都被朱长夜抓来,和朱雄英一起修炼去了。 . …….….….….…. 下午。 朱雄英回到皇宫,第一时间就去了奉天殿,和朱元璋说了今天关于解缙和师尊的事情。 “好!” “你师尊厉害,雄英,看见没有,这就是姜还是老的辣。” “咱呐,差点被那大才子气死,你师尊却能把他治理的服服帖帖,咱可比不上你师尊!” 朱元璋由衷道。 朱雄英笑了一声,点点头。 但是心里怎么觉得有哪里不对劲,怎么感觉爷爷….是在通过贬低自己,去吹师尊? “咳咳,爷爷,还有件事。” “师尊说,您能不能不要把解缙贬走?” 朱雄英传达出朱长夜的意思。 朱元璋闻言,若有所思摸着胡子深思。 “雄英,这事咱得违背一下你师尊。” “解缙这人….贬是一定要贬的,大孙你还没明白,他的棱角太凸出,一时半会,不会磨平,是的,你师尊刚才是给他骂开窍了,但你师尊尚且如此费时费力,要是换做别人呢?” “以后要是在遇到钻牛角尖的事,总不能事事都指望你师尊,来骂他吧?” “现在给解缙贬官,是为他好,等啥时候,他自己能有你师尊的那番醒悟,那他才是一个彻底可以用的剑!” 朱元璋目光有些深邃。 朱元璋耳提面命的继续道:“对待任何人,都不要妇人之仁。” “天下众生,没有人是不经过打磨就可以用的,咱执政多年,对此事越来越明白,为啥历代皇帝身旁的肱骨之臣,都年迈有资历?他们真的比年轻官吏要有才华吗?” “不是的,是因为这些人,被磨平了,你一个眼神,他们就知道你要做什么,这样的人省心、好用!” “大孙,你,懂了吗?” 朱雄英迷糊点头。 朱元璋看在眼里,继续道:“天下间哪有人是不经历风霜,就能成功的?那样的人,即便身居高位,也站不稳!” “只有经过岁月的沉淀,才能屹立山巅不倒,皇帝如此,臣僚亦是如此。” “无论如何,既然你师尊也觉得解缙这人不错,咱就磨磨他,未来给你充当班子使用,给你磨好了,再让你用现成的!” “将来恩出于你,他会更加对你忠心的。” 朱雄英听着朱元璋的话,点点头道:“好。” 朱元璋敲了敲他脑袋:“好个屁!记住了没有?” 朱雄英点头:“记住了记住了,都是宝贵的财富,是爷爷您老的心得,哪敢不记着。” 朱元璋哼道:“这还差不多。” . ….…….….….…. 解缙浑浑噩噩的回到皇城。 和傅友文作别之后,便准备去翰林院。 刚走到一半,有锦衣卫便靠过来,对解缙道:“解大人,今夜就在皇城,陛下晚点会召见你。” 解缙愣了愣。 皇帝可从没亲自召见自己,无论升迁还是贬官,皇帝老爷子给的都是一封冷巴巴的圣旨! 就连今日把老爷子气的半死,都是他献上的太平十策折子,而不是他当面把老爷子气死。 他想起前不久,傅友文对自己说的话。 傅友文说过,朱道长有能力让皇帝覆水再收.…嘶! 这才过多久,陛下莫不是改主意了? 这未免太邪乎了吧! 解缙忍不住的打了个冷颤。 ….….….….….…. 下午的时候,又下了一场不大的雪。 当小冰期席卷大明的时候,冬日的雪花,仿若成为国朝的主旋律。 朱元璋下午的时候,又去东宫暖棚待了很长时间。 他惊奇的发现,暖棚内的许多绿菜已经破土,绿油油的生长着。 在这非黑即白的冬日,能看到这么一片绿油油的东西,朱元璋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最让他瞪大眼睛的是,瓜苗居然也开始破土生长,而且苗子越来越大。 这真是个稀罕事。 朱元璋种了一辈子庄稼,也没见过这么奇特的景象。 如果粮食也能在暖棚里面生长,该多好。 可惜,咱爹告诉过大孙,然后大孙告诉过咱,粮食在暖棚的存活率不高。 大明缺粮,虽然湖广粮食丰厚,但北方大片疆土,依旧许多人挨冻受饿。 晚些的时间,朱元璋在东宫这与朱雄英朱允炆吃了饭,便满足的离去。 宫里,还有个刺头,需要朱元璋处理,所以他也没在东宫这待太久。 朱元璋回到皇宫已经有些晚了,宫里都挂起了白灯笼。 等他回到谨身殿,便对外面道:“去将解缙给叫来。” 解缙一直在翰林院等着,天气越来越晚,旁边无烟煤火炉烧的很旺,翰林院此时已经空无一人。 解缙正在集中精神的翻着手中的史料。 这些史料,许多地方没有详细记录过胡淮庸和李善长的案件。 虽然许多都是只言片语,但当解缙结合朱长夜的话去印证,很多证据链竟诡异的十分吻合起来! 他长长舒口气,靠在太师椅上,整个人有些心不在焉。 他发现自己真的太稚嫩了。 陛下敲打过他很多次,他根本就不会去深想洪武老爷子的目的,从来都是冲动的直观去判断善恶。 直到今天,朱长夜朱道长给他狠狠上了一课! 叹口气,解缙又开始抬眸看着外面的雪花。 院子里空无一人,下午的时候锦衣卫告诉他,晚点陛下会召见自己。 都这个时候了,宫里还没有动静。 陛下他….一定在批阅奏疏吧? 想起陛下都一把年纪了,还如此兢兢业业,需要操心那么多国家大事,而自己却还不懂事的给皇帝添堵.… 解缙顿时有些羞愧。 诚如朱长夜说的那样,他是皇帝一手给他提拔的,他资历很浅,可陛下还是乾纲独断的将他,提拔到翰林院庶吉士职位上。 自己非但没有心存感激,还对陛下他老人家抨击,这岂不令陛下寒心吗? 这不就是朱长夜说的那样,为人臣者,不忠不孝的典型吗? 自己是一甲进士,洪武十三年在皇城参加科考的时候,他远远的看过那个苍老的背影。 那时候他解缙就发誓要呕心沥血,为大明,为陛下鞠躬尽瘁。 然而, 当陛下在重用自己的时候,自己又怎么报答的呢? 很快,解缙的思绪又开始飘向朱长夜身上。 傅友文告诉过自己,说朱长夜身份不简单,而当他去追问时,傅友文又支支吾吾不说到底是谁。 这把解缙弄得心里痒痒的。 今天,他回来后特地问了一些翰林院的老学究们。 那些人只是说了朱长夜是一个道士,是钦天监监正,除此之外就没别的了。 而且他们的回答,很是敷衍。 解缙在翰林院的资历还比较浅,又眼高于顶,看不起这些尸位素餐成天摸鱼混日子的老学究。 所以那些老学究,对自己并不待见。 可提到朱长夜的时候,解缙还是明显感觉出这些老学究眼中,带着一抹奇特的光芒。 有敬畏,有迷茫,有崇拜,有嗤之以鼻.…反正目光很复杂。 这让解缙更对朱长夜,来了几分兴趣。 那朱道长,似乎名望很大。 不但傅友文对其推崇,就连翰林院的老学究都讳莫如深。 于是乎解缙又去找了傅友文,傅友文再一次没说原因,只是支支吾吾的说,可能因为民间传朱长夜是仙人。 解缙当时就愣住了。 这么大的事,傅友文似乎说的很随意? 为啥,我不知道? 从这些人的表情和态度上,解缙判断,那朱道长可能远比自己想的还要复杂。 这让解缙,更加对朱长夜好奇起来。 不但能知道宫里这么多秘闻,还能将这么多人治的服服帖帖的,这样的手段,除了皇帝老爷子之外,居然还有人能做到? 正在解缙胡思乱想之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