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朱元璋叫住他:“等等,你说,这玩意儿长在海域彼岸,咱若是想看看大洋彼岸还有啥东西,该咋办?” 傅友文脱口而出道:“回陛下,这个简单,咱大明派一支队伍出一趟海就行.…” 说着说着,傅友文的脸色有些不对了。 他痴呆的抬头看了一眼朱元璋。 老爷子神色晦暗不明,挥手道:“咱知道了,你下去吧。” “臣告退。”傅友文急忙行礼退下。 等傅友文走后,朱元璋眼神才渐渐变的迷茫起来。 出海,就要造船。 造船,就需要大量资金。 要知道,国朝的宝船出海,绝不仅仅只是一艘船的问题,它需要向全球各地方的番夷展现出国朝的强大一面。 所以船只上的军队配备,火器火炮配备,甚至于马匹丝绸茶叶等配备,都要齐全。 这些都需要硕大的资金投入,可若是最终仅仅只是出去白跑了一趟,却没有任何收获回来呢? 朱元璋是个务实的地方,他其实打心底,不想去花这么大的钱财投入到这上面。 这些钱财抠一抠,能养活大明不少百姓,镇济大明不少天灾。 可另一方面, 朱元璋也在纠结,如果真如老爹朱长夜说的那样,海洋上遍地都是财富,那这样….就是一条彻彻底底的强国之路! 这需要冒险,需要朱元璋去赌,他很谨慎,这已经不是他一个人可以抉择的了,这需要群臣群策群力。 所以刚才, 他给傅友文敲打了一番,也是希望傅友文,能替自己在朝堂上说说话。 朱元璋沉默许久,才拿起案牍上何广义送来的奏疏,起身出宫。 . …….….….….…. 东宫。 冬日的阳光,带着慵懒惬意的金色,透过窗棂洒落到书房的书桌上。 光影之中,似乎有些许的尘埃在无声的翩翩起舞,渐渐的那些尘埃跳累了,然后缓缓的跌落地面,消散不见。 朱雄英的书桌上,整整齐齐的放着许多珍贵的史料。 有前朝的,有当朝的。 朱元璋这些日子,时不时会送一些史料过来给朱雄英看。 朱雄英也乐此不彼,闲暇的时候就喜欢坐在书桌上,迎着冬日的暖阳,惬意的看着史书。 或许对旁人来说,这是枯燥无味的。 但对朱雄英来说,这是极其具有意义的事,因为透过史书,他能看到金戈铁马跃然于纸上。 他能看到异族铁蹄,蹂躏汉家子女的惨幕! 他能看到文天祥、范仲淹、霍去病、卫青等人的身影,在阳光内指点江山杀伐果断! 透过史书,他能看到异族的罄竹难书罪名,他能看到无数番邦胡虏一次次妄图蚕食汉家国土,而一次次被英雄先辈驱赶! 那是用血与肉,铸就的华夏血泪史! 可在这部史书中,依旧有许多污点,那是投敌的,造就五胡乱华、后唐之变…. 等许许多多的血泪史。 朱雄英看着很生气。 他不指望后世儿孙,皆能记得先辈在用鲜血拱卫华夏河山,他只希望,后世的人们,能稍稍有点良心,不要崇洋媚外,不要辜负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朗朗河山以及璀璨文化! 不要觉得我们的文化不够辉煌,许多人丧良心去崇洋媚外的时候,是否想过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在用他们的残骑裂甲去给你们拱卫着咱汉家文明! 千年之后,谁能自豪的告诉世界,自己的国家拥有五千年的文明? 除了我汉家儿郎,谁能? 师尊所说过的大洋彼岸人类,欧洲?美洲?配否? “呼….” 朱雄英深深吐出口气。 今日他看东西太久了,起身往外走去,打算散散步透透气。 门被推开,暖阳从门前斜照进屋,屋内瞬间明亮起来,一股子冷风,也扑簌簌朝屋内呼啸而来。 朱元璋笑呵呵的看着朱雄英认真的样子,开口道:“咱在外面看你很久了,一动不动的,在想事儿?” 朱雄英啊了一声,道:“爷爷,您老来很早?” 朱元璋点头道:“嗯,有一会儿了,不忍心打断你,可咱看伱一直看阳光,这可对眼睛不好。” 朱雄英抿嘴笑笑,将心思收拢起来。 朱元璋则将一份蓝皮奏疏,递给朱雄英。 这是锦衣卫的。 朱雄英认识,和普通黄皮奏疏不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