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皇爷爷,大哥少接触教学国本之事,请爷爷饶恕大哥失言。” 朱允炆对朱元璋求情。 他不傻,看似替朱雄英求情,言下之意就是笃定出朱雄英的错误。 朱雄英接触过许多这些事,老爷子也不是傻子,这点小计谋小心思,除了彰显你格局之小,还能有什么用? 男子汉大丈夫,像个女人一样动这点小心思,如何能成大事? 朱允炆确实,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 他的特点很鲜明,纵观整个洪武、建文两朝的史料。 会发现朱允炆性子柔弱、善良、宽厚仁爱。 看似他似乎,具备一个君主所有的美德。 如果在太平年间,这样的皇帝即便无所作为,也会被后世史学家大书特书。 可现在,并不是太平年间。 北疆有个枭雄,正在虎视耽耽的窥视着江南的繁华! 同时,揭开朱允炆的一切美德之后,会发现他惊疑、懦弱。 踌蹰,目光短浅。 在建文消藩,他屡次听从齐泰之流的妖言惑众,他的建议是从消藩如朱棣开始消亡。 可齐泰等人,却建议从弱到强,温水煮青蛙,朱允炆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听从文人的建议。 可如此一来, 除了给朱棣这些强藩,更多的准备时间,没有一丝丝好处! 他执政期间。 对文人们的信任,到了极点,对武人们的防备,也到了另一个极端。 从而导致建文时期,如徐辉祖这些虎将他不敢用,如李景隆这些纸上谈兵的人,大用特用! 盛庸铁铉之流,屡次战胜朱棣,却一次次被文人弹劾,最终建文不予信任,导致君臣离心。 平安、耿炳文之流,更是被建文亲手推给了朱棣,让建文朝廷的武将日渐衰败。 不过眼下,对朱雄英来说却是个机会。 朱雄英顺着朱允炆的话,开口道:“二弟说的不错,大哥见识却是短浅。” “我决定在东宫好好读书自学,作为年长者,却不能给诸位起表率,皇爷爷,孙儿惭愧,待修习完毕,才重入国子监,请皇爷爷恩准。” 朱元璋微微看了一眼朱雄英,见这小子眼中神色闪烁,倏地明白了什么。 这个臭小子。 心机。怎么这么多! 不想进学就不想进学,还故做出如此谦卑之举! 齐泰一笑,道:“皇长孙殿下此言,到也不无不可,微臣倒是苟同。” 朱允炆也对朱元璋道:“皇爷爷,大哥知错能改,此大智也,请皇爷爷恩准。” 朱元璋心里有些好笑。 这两人被这小子玩弄于鼓掌之间,偏还一点没有觉悟。 “噢,你真这么想?” 朱元璋狠狠瞪着朱雄英。 很显然。 老爷子读懂了自己,朱雄英硬着头皮道:“回皇爷爷,是的。” “那咱,就成全你。” 话音刚落,闻风而来的刘三吾和方孝孺等夫子,急促走来。 “皇上。” 几名夫子赶紧道,“皇长孙殿下聪慧,正是补习学间之时,吾等身为人师,岂能因为皇长孙学问不精,就此放弃?” “此乃为人师者之失败,万万不可!臣请皇上收回成命!” 说话的是苏伯衡。 此人也大有来头,是苏轼的九世孙,在明初也是很有名的大儒。 这几名夫子, 是真心替朱雄英着想,还当真以为朱雄英,学问不精,要回东宫自我修习。 朱雄英心里微微一叹,觉得有些对不起这些夫子。 朱元璋看着几名心急殷切的夫子,又看着朱雄英,目光更加凌厉,仿佛在对朱雄英说,你做的好事。 刘三吾和方孝孺大抵读懂了朱雄英,皇长孙这似乎是故意,借着梯子下坡想脱离国子监。 两人拉着苏伯衡,可苏伯衡却不管不顾,义正言辞道,“皇上!臣呕血恳请亲自教习皇长孙!” “殿下之学问,此学问不成。微臣等卸官请罪!” 朱雄英看着苏伯衡。这种气魄和刚正,微微咽了咽口水,目光有些动容。 气氛有些僵住,朱雄英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恰这时。 不远处郢王几人,结伴兴奋走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