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悬崖边缘(5)-《千年帝国的兴亡》
第(1/3)页
任海济在谋划着夺权。
是的,任海济在谋划着从希特勒手中夺取德意志的最高权力。这个计划他从39年找回艾瑞卡开始便整整谋划了2年时间,从半年前法国战败后便开始执行。
想要从希特勒手中夺取权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引发德意志的混『乱』。希特勒一死,以他为中心的德意志权力集团必定会崩溃。失去了希特勒的压制,那群纳粹党徒每个人的野心与**就会瞬间冲垮个人理智。紧随而来的就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混『乱』。
更何况德意志还在战争中。战争时期,一个国家的最高领袖的突然死亡。如果没有平稳的权力过渡,那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历史上罗斯福的身亡之所以没有给美国带来动『荡』,除了这位轮椅上的伟人早已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将走向终点,权力的交接已平稳完成外。席卷全球的战争即将结束,美国即将走上最后胜利者的道路。此外对于三权分立的美国人来说,一个总统的权力并没有达到足以影响整个国家。
可德国不同,希特勒在德国的权力无人能及,无人能约束。这个一手掌握着德国政治、经济与军事命脉的领导人如果在权力交接之前便突然死去,就好比一个人被突然抽走了脊椎骨。即便他的大脑依然能思考,可对于身体的指挥却力不从心。
任海济并不想要个混『乱』的德国,尤其是在战争时期。他没时间让陷入混『乱』的德国重新找回秩序。所以夺权过程必须经过仔细策划。
任海济的计划很简单。
先在法国引发一连串混『乱』,让希特勒离开德国,去处理那些自己引发的『骚』『乱』。之所以选择法国,因为这个国家在欧洲大陆上的意义。尽管它已向德国投降,但希特勒绝不会无视这个欧洲大陆第一强国,他一定会离开德国,亲手去处理这些事。只要希特勒一离开德国,自己的机会就多的是。
同时让“瓦『露』基利”进入柏林,用这股只听从自己命令的军事力量一举压制住那些因希特勒的突然死亡,而蠢蠢欲动的纳粹高层人员。
再结合“西格恩”和海德里希的盖世太保在混『乱』爆发前,一举铲除所有反对派。德意志最高权力的交接就能在平稳中渡过。
可现在不同了,提前一个月,即将开始的“巴巴罗萨”行动让这个奥地利小胡子不可能离开德国,去处理法国事务。希特勒很可能将法国发生的『骚』『乱』随便扔给某个德国将军去处理。而“瓦『露』基利”在扩编之后,更是多了2个国防军师在时刻监视着他们。
这就是让任海济最无奈,也是最讨厌的结局。
现在知道在当初的军事会议上,为什么任海济面对凯特尔没有任何问题了吧。他一点也不关心“瓦『露』基利”会被安排在何处。一点也不关心对手的实力。甚至不关心行动时间。因为在他的设想中,只要希特勒死在法国,自己夺权成功。那之后的“巴巴罗萨”行动就会在自己的命令下停止。所以对这个入侵苏联的计划,任海济一点也不关心。
让任海济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双方的实力对比、计划中的作战过程、德国人面对苏联的态度都和自己记忆中的完全相同。可为什么日期会放在5月22日,而不是他历史上的6月22日。任海济敢保证,如果不是“瓦『露』基利”刚从北非撤回,需要时间修正。希特勒肯定会在5月初就对苏联发动攻击。
用手不停轻压着太阳『穴』,试图让自己混『乱』的大脑冷静下来。任海济看向手中的报告,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自己能做的就是找出一条新路来,而不是去不停懊悔已发生的一切。虽然走一步看一步并不是任海济的作风,但至少先将面前这道坎跨过去再说。
对于苏联,任海济的看法是:战争是必然的,而且越早越好。可是在德国做好充足的战争准备前,不应冒冒然向苏联发动战争。
矛盾吗?看来似乎有些矛盾。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