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苏军将目前手中能动用的一切物资通过铁路线向1个多月前刚刚夺回的列宁格勒集中。而那些不久前才参加夺回列宁格勒战役的西北方面军先锋部队则在短暂的休息后则继续向西前进。 德军也在加紧调动手中的物资。因为苏联铁路规格与德国不同。他们无法像苏军那样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物资送上前线。于是在德国出现了奇怪的一幕。驶往波罗的海三国的列车上更多的是装满了物资,而驶往明斯克的列车上则装满了士兵。 哪怕任海济早就下令让前线德军做好后撤准备,“瓦露基利”与“第二**装甲军”努力掩护友军后撤,苏军的冬季反攻依然对德军遭成了巨大伤亡。 到42年2月为止,哈尔德递交给任海济的损失统计报告中写到:德军的西线部队在苏军冬季反攻中至少损失了40万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罗马尼亚、意大利这些德国仆从国的损失。 不过在任海济看来,这份损失统计报告的内容与历史上那100万人的损失相比已经好上太多了。德国还有一战的实力。只不过无论是对德国还是对苏联来说,42年都是最困难的一年。谁能在这一年中打得对方伤筋动骨,谁就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德国人调兵的举动自然瞒不过苏联人的双眼。铁木辛哥与华西列夫斯基等人在作战会议上,通过对德军后勤补给线的分析后一致认为:目前德国人的主攻方向依然是在中路,他们想要再度夺回斯摩棱斯克,再度打通奥尔沙路桥。最好的证据就是德国人在不停增强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而对于他们的北方集团军群则是以补充物资为主。很明显,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仅仅只是依靠手中现有的兵力牵制住苏联红军的兵力,而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才是42年的攻击主力。 对于斯大林来说,斯摩棱斯克绝对不能再度落入德国人手中。卡廷森林这种会产生政治问题的地方必须在苏联人控制之下。斯大林可不想和德国人再来一次口水战,毕竟为了维护苏联政府声誉,有些事只有苏联人自己知道就可以了。 在会议上斯大林反复强调无论如何斯摩棱斯克绝对不能丢。对此铁木辛哥等人表示理解,不过这些将军们都是从军事角度来理解斯大林这个命令。只有伏罗希洛夫才知道斯大林这个命令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会议进行到一半对于下一步该如何行动苏军最高统帅部又产生了分歧。 斯大林强调斯摩棱斯克绝不能丢,可现在德国人的主攻方向将是斯摩棱斯克。如果现在将已集结在列宁格勒的部队重新调回来,来加强斯摩棱斯克的防御。很可能部队还没到达,斯摩棱斯克就已遭到德军围攻甚至沦陷了。然后北方方面军又因为没有足够的兵力突破德军防御,进入波罗的海三国。很可能最后苏联红军在扑腾了半天才发现自己白白浪费了大好时机,结果在整个1942年一无所获。 经过一连串争执后,斯大林在伏罗希洛夫的劝说下最终选择了让步。苏军主攻方向依然是波罗的海三国,只是之后从东方调集来的预备队则用以加强斯摩棱斯克防御。苏军决定与德军互打进攻牌。 是德军重新夺回斯摩棱斯克?还是苏军抢先一步通过波罗的海三国从侧面威胁德国中央集团军群? 第(2/3)页